最近读完了小林泰三的小说《看海的人》,那是一个让我陷入长久沉默的夜晚。

这篇短小却深邃的作品,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极为清晰的画面——一个人站在海岸边,看着面前的意识之海,犹豫着、挣扎着。他不愿离开肉体,也不敢轻易放弃“自我”。而我,好像就是那个“看海的人”。

我们终究会被“海”吞没吗?

小说里的“海”不是自然界的海洋,而是一个集合了无数意识的庞大网络。人在死亡之前可以将意识上传到“海”中,实现某种意义上的永生。

一开始我觉得这很酷,它让我想到如今大火的 AI、脑机接口、虚拟现实、数字永生。只要技术足够,我们真的可以把记忆、性格、思维都“备份”在某个系统里。

可我很快意识到,那样的“我”,还真的是“我”吗?

意识如果能被复制,那自我是否也就失去了独一无二的价值?

我们拼命在这个世界留下痕迹,是不是只是为了证明“我是我”?但当你成为“海”里的一滴水,谁还会知道你原本的模样?

我忽然想起一句话:

“我们害怕的不是死亡,而是失去‘自己’。”

技术的尽头,是自我解体的起点?

我常常自称是一个热爱科技的人,也愿意尝试一切“新东西”:用AI写文章、用算法训练模型、用程序优化生活。

但看完这篇小说,我开始认真思考:如果科技发展到可以“代替我活下去”的程度,那我还算活着吗?

小说中的人进入“海”之后,能摆脱痛苦、死亡、孤独,获得永恒。但他们也放弃了自我边界——不再知道“我是哪个我”,不再有“记忆的完整性”,也无法再用第一人称说出“我在想”。

那样的状态,不是“永生”,而是“被格式化”。

人类的痛苦,可能才是真正的“活着”

我们这一代人好像越来越追求“无痛生活”。有困难就逃避,有情绪就屏蔽,有人间烟火就想数字替代。

但越是追求无痛,我越怀念那些曾让我痛哭流涕的经历。那些被误解的瞬间、失败后的失眠、告别时的拥抱,虽然都很难过,却也极其“真实”。

小说里的主角之所以犹豫不决,是因为他还残存着对“痛感”的执念。他不确定自己能否承受失去这些“人类经验”后所剩下的空洞。那种空洞,比死亡还要可怕。

这让我意识到,也许正是这些不完美、短暂、甚至破碎的情绪体验,才构成了我们的灵魂。

我也是“看海的人”

读到最后,我突然有种很强烈的代入感。我发现,其实我每天也在“看海”。

每天面对社交网络、算法推荐、虚拟陪伴、数字欲望,我站在“海”的边缘,看着那些跳入“虚拟永生”的人。有些人很快乐,有些人很空洞。而我,也常常被诱惑,差点就要跨过那条线。

“只要放弃挣扎,进入就好了。”

但我知道,一旦放弃,就再也没有回头路。

所以我选择停下来,注视海,但不跳进去。我宁愿做一个痛着、活着的个体,也不想成为一片没有轮廓的意识泡沫。

写在最后

《看海的人》不是一篇华丽的小说,但它对我而言,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。它让我开始重新定义“活着”这件事,也让我明白:

与其追求虚假的永恒,不如珍惜当下的真实。

海一直在那里,诱惑着我们前行。但也许最勇敢的,不是跳入海的人,而是那个仍在原地坚持思考“我是谁”的人。